-灵感来源历史上俩人的老师正冈子规点评二人:“虚子视草木为有情之人,碧梧桐视人为无心之草木”,加上河东碧梧桐这个名字。。。我想拿来作文章真的很久了。。。
松山有书生高浜清,善讽咏,好谣曲。入子规门下修习俳句,奉「客观写生」之理。由是清心契自然,静观万物以参四时,以得新句,寒暑不辍,风雨无阻。
偶日,清行郊野,见河东有梧桐树一株,枝干健峭,青翠喜人,风穿叶间亦有清澈之音。清思忖:梧桐常托凄名,鲜有欢声。奇之,心随意动,近抚树身,托以俳句。叶鸣沙沙,恍若应和。清顿觉草木有灵,欣然而坐,夜始归。
自此,清常披卷行文于梧桐树下。兴来,吟咏数十帖,墨香共清气,徜徉天地间。桐树常有和鸣,清风徐来,叶影满页。积句呈于其师子规,看罢赞曰:「清视草木为有情之人哉!」如是清见桐树如对密友,事无大小,悉告之,亲意愈渥。
是日,清行于树下,见一叶落地,上有划痕字迹,细辨之,竟是俳句一截。俳风明快,作语清奇,不觉入迷耳。清环视周遭,四下无人。倚桐树笑曰:“阁下欲为俳人耶?”霎时天地变色,树上光起,一时目眩神迷。睁眼不见其树,只余同龄少年一人。碧眸皓齿,未语先笑,发间一点莹白,如新月坠叶。清似有所感,果为桐树之精灵。自云本生慧根,又同清有夙缘,旦暮相对,听诵咏,有所得,便开灵智,旋启人形,亦悟作句之法。乃假叶题句,惟盼清赏尔。
清听罢,竟不以为异,心下暗喜。携之于归,同衾共枕,秉烛对谈至天明。并引入子规门下,云同乡侪辈,号「碧梧桐」。二人共习句文,分毫不让。作句有定式,以五七五格调最佳。然碧梧桐作句不喜定型,倡无中心论。料自然之灵,不喜束缚。常与清就此持论龃龉,未过半日又重修旧好。
碧梧桐暇时好四方行旅,去日短则七天,长则月余。然本命树根置于清家庭院,笑曰,“此心安处矣。”客行云乐,而清持书于院中,读至《古诗十九首》一卷,云,庭中有奇树,绿叶发华兹。恰有风来,叶落于掌,如传天外思念之音。
或曰:若问世间谁得侣,祗应桐树是知音。冥冥中自有痴缠也。
没人care的注释:
- 两个人都是爱媛县松山人!
- 其实历史上是碧梧桐把虚子引荐给子规的,反过来写感觉很有意思(●'◡'●)
- 最后一句化用了范祖禹的“唯有白云为得侣,祗应流水是知音。”